undefined
+
  • undefined

GIS 在线监测及故障预警整体解决方案

GIS(气体绝缘开关设备)作为电力系统中的关键设备,具有占地面积小、运行可靠性高、维护工作量少等显著优点,被广泛应用于各大变电站。它将断路器、隔离开关、接地开关、互感器等多种设备集成在封闭的金属外壳内,并充以一定压力的 SF6 气体作为绝缘和灭弧介质,其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的稳定。

关键词:

所属分类:

产品咨询:

 

0312-6783322

 

  • 产品描述
  • GIS 在线监测及故障预警整体解决方案

    一、方案背景

            GIS(气体绝缘开关设备)作为电力系统中的关键设备,具有占地面积小、运行可靠性高、维护工作量少等显著优点,被广泛应用于各大变电站。它将断路器、隔离开关、接地开关、互感器等多种设备集成在封闭的金属外壳内,并充以一定压力的 SF6 气体作为绝缘和灭弧介质,其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的稳定。

            然而,随着运行时间的增长以及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,GIS 设备可能会出现各种潜在故障。传统的定期检修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,不仅难以及时地掌握设备内部的真实运行状态,还可能因过度检修或检修不及时导致设备故障,引发停电事故,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巨大损失。例如,SF6 气体泄漏会降低绝缘性能,局部放电可能导致绝缘老化甚至击穿,机械操作机构故障会影响设备的正常分合闸操作等。

            在此背景下,为了实现对 GIS 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掌控,提前发现潜在故障并及时处理,GIS 在线监测及故障预警整体解决方案应运而生。该方案借助先进的传感技术、通信技术、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,构建整体的监测体系,为 GIS 设备的可靠运行提供有力保障。

    二、方案目标

    1. 实时监测:对 GIS 设备的关键运行参数进行实时监测,包括 SF6 气体状态(压力、温度、泄漏量、微水含量)、局部放电信号、机械操作特性(分合闸线圈电流、行程、速度)等,确保及时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。
    2. 故障预警:通过对监测数据的深入分析和智能诊断,能够准确预测 GIS 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类型、故障位置以及故障发生的大致时间,为运维人员争取充足的处理时间,降低突发故障的发生概率。
    3. 优化运维管理:依据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故障预警信息,制定科学合理的运维计划,实现从定期检修向状态检修的转变,提高运维效率,减少不必要的人力、物力投入,降低运维成本。
    4. 保障系统稳定:通过有效的监测和预警,及时发现并处理 GIS 设备的故障隐患,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的电力系统事故,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,提高供电可靠性。

    三、系统架构

    本方案采用分层架构设计,主要由感知层、传输层、数据处理层和应用层组成,各层协同工作,实现对 GIS 设备的整体监测与管理。

    1. 感知层:负责采集 GIS 设备的各类运行数据,是整个系统的基础。
    • SF6 气体监测传感器:包括压力传感器、温度传感器、泄漏传感器和微水传感器。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 SF6 气体的压力变化,判断是否存在泄漏;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气体温度,以便对压力值进行温度补偿;泄漏传感器能够检测到微量的 SF6 气体泄漏,确定泄漏位置;微水传感器监测气体中的水分含量,防止因水分过高影响绝缘性能。
    • 局部放电传感器:采用超高频传感器、超声波传感器等,安装在 GIS 设备的绝缘盆、套管等部位,用于检测设备内部的局部放电信号,捕捉潜在的绝缘缺陷。
    • 机械特性监测传感器:在操作机构上安装电流传感器、行程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,监测分合闸线圈电流、触头行程和动作速度等参数,评估机械操作的可靠性。
    1. 传输层:将感知层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层。
    • 对于变电站内部的短距离数据传输,采用工业以太网或光纤传输方式,具有传输速度快、稳定性高、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,确保实时监测数据的及时上传。
    • 对于需要远程传输的数据,可利用 4G/5G 无线网络,实现数据的远程实时传输,满足异地监控和管理的需求。同时,采用加密技术保障数据传输,防止数据泄露和篡改。
    1. 数据处理层:对传输过来的海量数据进行处理、存储和分析。
    • 数据预处理: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、滤波和归一化处理,去除噪声和异常值,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
    • 数据存储:采用分布式数据库和时序数据库相结合的方式,分布式数据库用于存储设备基础信息、运维记录等结构化数据;时序数据库专门用于存储海量的实时监测数据,支持数据查询和分析。
    • 数据分析与建模: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,建立 GIS 设备的故障诊断模型和预警模型。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分析,识别设备的运行规律和故障特征,实现对故障的准确预测。
    1. 应用层:为用户提供直观、便捷的操作界面和丰富的应用功能。
    • 实时监测界面: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示 GIS 设备的各项运行参数,如 SF6 气体压力、温度、局部放电量、机械操作参数等,当参数超出正常范围时,发出声光报警。
    • 故障预警与诊断:根据数据分析结果,生成故障预警信息,明确故障类型、位置和严重程度,并提供相应的诊断报告和处理建议,辅助运维人员快速决策。
    • 设备状态评估:定期对 GIS 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评估,生成设备健康状态报告,为设备的检修和维护提供依据。
    • 历史数据查询与分析:支持对历史监测数据的查询和趋势分析,帮助运维人员了解设备的运行变化规律,总结故障发生的原因。
    • 运维管理:记录设备的检修计划、维护记录和故障处理情况,实现运维工作的规范化管理,提高运维效率。

    四、关键技术

    1. 多参量融合监测技术GIS 设备的故障往往与多个参数的变化相关联,单一参数的监测难以反映设备的真实状态。多参量融合监测技术将 SF6 气体状态、局部放电、机械特性等多个参数进行综合分析,通过数据融合算法提高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例如,当同时检测到 SF6 气体压力下降和局部放电量增大时,可更准确地判断设备可能存在绝缘缺陷并伴随气体泄漏。
    2. 高精度传感技术:为了能够准确捕捉 GIS 设备的细微变化,感知层采用高精度的传感器。如 SF6 气体泄漏传感器能够检测到 ppb 级的气体泄漏,超高频局部放电传感器可有效识别微弱的局部放电信号,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,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故障预警提供可靠依据。
    3. 智能诊断算法:基于机器学习、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,构建 GIS 设备的故障诊断模型。通过对大量历史故障数据的训练,模型能够自动识别不同故障类型的特征,实现对设备故障的快速诊断和预警。
    4. 数据传输技术:在数据传输过程中,采用加密技术(如对称加密、非对称加密)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,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。同时,建立完善的数据传输协议,确保数据传输的完整性和可靠性。

    五、实施步骤

    1. 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
    • 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和 GIS 设备的实际情况,包括设备型号、数量、运行环境、运维管理模式等。
    •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勘查,确定传感器的安装位置、数量和类型,设计数据传输拓扑结构和系统软件功能模块。
    • 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,包括项目进度计划、人员分工、质量保障措施和预算安排等。
    1. 设备采购与安装调试
    • 根据方案设计要求,采购符合标准的传感器、数据采集设备、通信设备和服务器等硬件设备,以及相关的软件系统。
    • 按照安装规范进行传感器的安装,确保安装牢固、位置准确,不影响 GIS 设备的正常运行。安装完成后,对传感器进行调试,校准参数,确保其正常工作。
    • 搭建数据传输,进行通信设备的配置和调试,确保数据能够顺畅传输。同时,安装和配置数据处理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,完成系统软件的部署。
    1. 系统集成与测试
    • 将感知层、传输层、数据处理层和应用层进行集成,进行系统联调。测试各部分之间的通信是否正常,数据采集是否准确,软件功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。
    • 进行模拟故障测试,验证系统的故障预警和诊断功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对测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和优化,确保系统达到预期的性能指标。
    1. 人员培训与系统验收
    • 为用户的运维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系统操作培训,包括实时监测界面的使用、故障预警信息的处理、设备状态评估报告的解读等内容,确保用户能够熟练掌握系统的各项功能。
    • 组织相关专家和用户对系统进行验收,验收内容包括系统功能完整性、数据准确性、预警可靠性、运行稳定性等方面。验收合格后,签署验收报告,系统正式投入运行。
    1. 运维与升级
    • 建立系统运维机制,定期对系统进行巡检和维护,及时处理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和问题,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。
    • 持续收集用户反馈和系统运行数据,根据技术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,对系统进行升级和优化,不断提升系统的性能和功能。

产品询价